您的位置:首页>频道 > 行业 >

东牧湾牧场打造循环农牧业模式 带动387户当地农民获益

2022-03-01 15:55:24    来源:中华工商时报

袁家庄村的4300多亩撂荒地,重新“活”了过来。“原来山上长的都是1米高的野草,土地里根本出不了粮食。”看着眼前整的高规格农田,60岁的村民郝大成深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巨大变化。

袁家村地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,由于村子地势高,引水难,贫瘠的农田收益微薄。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,老年人只能守着家门口的几亩水地,山上的农田基本都变成了撂荒地。

2016年,这座偏僻荒凉的小村落里建起了一座生态循环型牧场——东牧湾现代生态大牧场

通过流转袁家庄村、石岭子村、大寨子村等附3个村庄的7432亩撂荒地,牧场种植金皇后、陇东紫花苜蓿等优质苜蓿4700多亩。如今,牧场流转的7432亩撂荒地已经完成全面复耕,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扶持下,其中2700亩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。昔日的撂荒地,重新散发出了生机。

借助这些高标准农田,东牧湾牧场打造出了一个优质饲草种植、高端牛肉生产以及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牧业模式。

牧场直接带动387户当地农民获益。此外,牧场还直接从当地村民中招工,解决了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。“他们不像年轻人能去城里打工,但他们有丰富的养殖和种植经验,很适合到牧场来工作。”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珑说。

2017年开始,村民郝大成就来到牧场工作,由于工作踏实、负责,他还被聘为场长。郝大成表示,他将家里的28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,流转土地每年就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。现在,自己和老伴都来牧场打工。“一年下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,这比去城里打工赚得都多!”

走进牧场,4座宽敞的肉牛养殖车间整齐排列,一群群身形肥壮的肉牛正在悠然进食。过道上的电子显示屏上准确地标示出牛的品种、数量以及它们的“餐单”。

陈永珑表示,为了提高肉牛的养殖水,公司引进清华大学、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饲草专家提供技术支撑,为不同品种的牛群调制最适合的配方,从而提高牛肉肉质。

从原来的撂荒地到如今的大牧场,袁家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美丽蝶变之路。2021年,牧场还被评选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。

“再过两个月,山上的田地里将开满苜蓿花,那是我们村里最美的时候。”郝大成说。(骆晓飞周盛盛耿辉凰)

关键词: 东牧湾牧场 农民获益 循环农牧业模式 生态大牧场

相关阅读